2020年注定不平凡。2020年注定被銘記。
庚子新春,疫情突襲。全國上下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打響了一場聲勢浩蕩的抗擊新冠疫情的人民戰爭,而醫務工作者則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烽火線上沖鋒陷陣的英勇無畏的戰士。醫院31名白衣戰士肩負著市委市政府的囑托和昆山人民的期盼,用“最美逆行”與“硬核力量”扛起責任與擔當。
2020年5月由昆山市政協文化文史委發起,市衛健委、市文聯、市一醫院等單位聯合組織開展了《逆行天使——昆山市援鄂抗疫醫務人員口述實錄》采訪征集,挖掘昆山逆行英雄們在馳援湖北武漢抗疫一線中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記錄他們生活中的點滴,致敬最美逆行者。
馬飛 : 珍惜當下
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
主管護師
第五批江蘇省援湖北醫療隊
第三批蘇州市援湖北醫療隊
支援單位:武漢市同濟醫院光谷院區
我叫馬飛,安徽省阜陽市人,本科畢業于蘇州大學,目前在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 ICU 從事護士工作,職稱是主管護師。我是 2009 年來昆山一院實習的,并且一直工作至今。妻子現在太倉人民醫院工作。
馬飛工作照
正月十五元宵節早上 8 點到單位,領導給我們舉行了一個簡單的歡送會后,我們就直接出發了,當天下午到達武漢。10 號晚上,我們就開始進入病房上班了,我是第二班。要說恐懼,當時肯定是有的。我們蘇州醫療二隊去的是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當時是整建制接管了 E3-7 病區,專門收治危重癥患者。蘇州二隊包括昆山隊、太倉隊、張家港隊等。因為當天收治的病人沒有滿,只有 14 個左右,所以不可能派很多人去,只是每個醫院派一個人去上班,我們醫院派的是我。可能是對病區不熟,和別的醫院的戰友同事也不熟,還有就是相互之間的配合也不熟悉,所以心里難免有些恐懼。去了以后,場面真的是像戰場一樣。有當地醫院的人專門看著你穿脫隔離衣,再一樣一樣地進行培訓,光培訓大概就花了兩個多小時。穿好隔離衣、防護服, 我就進到病區。當時,收治的病人病情大多比較重, 所以我首先是對個人防護問題比較擔心。第二就是身體上的不適應。你們可能想象不到病房是負壓的, 空氣往外抽,氧氣有限, 加上我們戴上三層口罩, 還有防護服、面罩,基本上都有喘不過氣來的感覺, 所以我們講話都必須要小聲一點,不能大聲講話。打電話也很累,也會喘, 這就是第一天的感受,到后面自己也就慢慢適應了。
我們是 2 月 9 號統一從碩放機場出發的。領導過來歡送的時候, 反復囑托我們,在那邊工作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個人安全防護,當時心情還是比較激動的。到了碩放機場之后,看到我們蘇州隊所有的醫院都來了,心里就更加有信心了,就期待著趕緊去武漢。到了武漢天河機場,一下飛機就感覺到形勢異常,很多飛機在起降,下飛機的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醫療隊。我們在出口拿行李的時候,迎面走來上海、四川、廣東的醫療隊,他們都會問你來自哪里?大家都相互打氣加油, 那一刻還是比較感動。然后,我們就直奔安置的酒店。到酒店后,我簡單地收拾了一下,吃了點飯。
我曾經滿懷期待、自信滿滿,心里想我是一定要去的。等那天晚上接到通知了,確定我在名單里之后,我思想上確實有了點變化。心里面就咯噔一下,因為畢竟家里還有老婆、小孩,小孩才 4 歲,一下子就感覺有負擔了。這個時候,我老婆就鼓勵我。她說:去吧,家里面有我。這樣的話,我就堅定了要去的信心,沒那種多余的想法了。
到了武漢之后,除了上班就是休息。有些醫護人員可能抗壓能力比較差,心理上就有點抑郁了。時間長,壓力也大,我們待在酒店里面也不能出去。武漢那個時候大街上都沒有人,車也沒有,偶爾出現的幾個人也是全部穿著防護服,可能是來檢疫的。對于我來講也還好。晚上如果是休息的話,基本上都會跟家里人視頻通話,大概每天 1 個小時左右。再者因為我平時喜歡體育,就看看體育之類的電視節目, 自己在酒店里面活動活動,也是一種減壓的方法。我父母在老家安徽, 他們還在上班。之前我是瞞著他們的,因為當時我想可能也就去個 20 多天。后來,去了武漢,發現形勢不對,很多人已經被隔離,那陣勢估計一時半刻走不掉,我們領隊也說具體工作到哪天也不知道,我就想這個事情還是要跟家人說一下。說了之后,我父母肯定擔心,我媽好像也哭了。我跟他們說這邊沒事的,我會做好的。
剛開始,物資保障跟不上,后來慢慢解決了,生活也沒有問題。早上起來洗漱完,就下去吃早飯,時間基本上都是錯開的。沒有服務員,吃的都是從外面燒好之后送進來的盒飯。吃完早飯再上去。如果有班次的話,就要收拾好東西,帶上來回途中和上班戴的口罩、帽子,還有我們在外面穿的衣服。有一套衣服是專門在醫院里穿的,穿回來后都掛到酒店大廳里。如果說是 9 點上班,那么 8 點就要上班車。車程 6 公里,大概 20 分鐘的樣子。到醫院之后,我們就開始脫衣服、穿防護服,會有統一的老師一個個檢查,整個穿的過程大概要半個小時。穿完之后,我們就會分幾撥人進去。每個人的工作都是分好的,進去之后就開始各自的工作。進去之后,我們就跟上一班的人進行交接。交接完之后,我就開始做一些定點治療。這方面工作有輸液的,也有藥物的。還有一些患者用的機器,要檢查是不是在正常的運轉范圍, 有沒有報警。
當時有個重癥病人,是特護,只能一個人進去,所以大家相互幫忙。剛開始去的時候,我們對情況也不熟悉,他們也很耐心地教,非常支持我們。因為我的年資算是比較高的,所以承擔了一些組長的工作。
要說飲食,剛開始物資還是很匱乏的。我印象非常深刻,前面一個禮拜的一日三餐,基本上全部都是蘿卜,而且據說是云南捐過來的一批蘿卜。當時,很多人水土不服,都拉肚子。后來,飲食逐漸豐富起來。
我印象比較深的患者有兩個。第一個是一個 17 歲的孩子,他一家三口都感染了新冠肺炎。這孩子雖然病情不重,但檢查一直是陽性, 所以心理方面逐漸出現了一些問題。第一,他父母不在這里。第二, 他認為他的病可能比較嚴重。剛開始,他對我們還是比較排斥的。后來, 我看到他玩游戲,就跟他談游戲。熟悉之后,我再問他,他就說害怕治不好。我和他說:不用擔心,你情況蠻好的,只要檢查結果呈陰性就可以走了。后來,他的病情慢慢就轉好了,還給我們寫了感謝信。
還有一個印象深的病人是一位四十幾歲的女性。她的性格有點犟。你告訴她這個是好的,她偏說這個不好;你去給她東西,她都不要。后來,我就索性強勢一點,說了她一頓。她就漸漸開始配合我們的工作了。
在武漢,我們同事之間都是在互相幫助,互相鼓勵。平時,大家也都會相互問候一下,囑咐早點休息、注意安全之類,聽上去心里還是比較溫暖的。工作上有什么事情,也都會在群里面及時溝通。
休息的時候,如果我愛人上班不在家的話,我就拿出手機看一看之前拍的照片。等她下班回去,我就跟她視頻通話,順便看看小孩, 然后再跟我爸媽視頻通話。為了不讓他們擔心,我都是報喜不報憂的。
我們的領導會經常問我們:怎么樣了?吃得好不好?休息好不好?物資夠不夠?如果有什么困難,你們盡管提出來,我們來協調解決。慈善總會、志愿者協會等也會給我們送一些物資。對此,我們都是很感動的。
當我們看到確診人數越來越少、出院人數越來越多時,就覺得疫情快結束了。聽到可以回家的消息時,我們很開心。走的時候,我發現武漢當地醫院的很多同事都來了。那個時候,我就感覺到有點不舍。我們相互之間都留下了聯系方式,希望以后有機會在武漢或者蘇州聚一聚、聊一聊。歡送我們的規格還是比較高的,六七個乘警給我們全程開道,當地的一些熱心群眾也在路邊歡送我們。
湖北抗疫告一段落,我們回到蘇州,在太湖邊的一個酒店隔離了15 天。我 19 號回到昆山,那個時候心情是最好的,因為家人都在。那一刻,我很激動,好多同事都哭了。那時,我就想著趕緊回去,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早點回歸自己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對于這次武漢之行,我人生最大的感悟就是一句話:珍惜當下, 認真地做好每一件事。
馬飛屬于新昆山人,但他已經很好地融入了昆山的這個醫療團隊。作為一個男護師,他特別細膩和周到,為昆山援鄂作出了奉獻。其精神, 值得每一個昆山人驕傲。
整理:宋鴻根
服務熱線: 0512-57559009
母嬰熱線: 0512-57026117
東部新院區:昆山市前進東路566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Copyright ? 2013 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蘇ICP備1401961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