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注定不平凡。2020年注定被銘記。
庚子新春,疫情突襲。全國上下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打響了一場聲勢浩蕩的抗擊新冠疫情的人民戰爭,而醫務工作者則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烽火線上沖鋒陷陣的英勇無畏的戰士。醫院31名白衣戰士肩負著市委市政府的囑托和昆山人民的期盼,用“最美逆行”與“硬核力量”扛起責任與擔當。
2020年5月由昆山市政協文化文史委發起,市衛健委、市文聯、市一醫院等單位聯合組織開展了《逆行天使——昆山市援鄂抗疫醫務人員口述實錄》采訪征集,挖掘昆山逆行英雄們在馳援湖北武漢抗疫一線中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記錄他們生活中的點滴,致敬最美逆行者。
孫竹青 : 珍惜生命,珍惜身邊的人!
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
護師
第五批江蘇省援湖北醫療隊
第三批蘇州市援湖北醫療隊
支援單位:武漢市同濟醫院光谷院區
我叫孫竹青,今年 28 歲,本科學歷,是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的一名護師。
第一時間報了名
我是昆山市第二批、江蘇省第五批援鄂醫療隊的一名護師。當新冠肺炎來臨時,作為一名年輕的醫護人員,我的愛國情懷油然而生。疫情剛開始的時候,我就對媽媽說:有機會,我要報名參加馳援武漢。當看到第一批去武漢的同事出發時,我的內心很激動,心想如果有什么方式去報名的話,就一定要去報名。后來,看到護理部有一個報名入口,誰想去武漢都可以報名,于是我就第一時間報了名。
2 月 8 日元宵節零點 35 分左右,當時我已經睡著了。我睡覺時習慣將手機調成靜音,醫院的電話是打給我媽的,他們并沒有說明什么事。我媽從樓上下來喊我,我腦袋直發蒙,以為是自己忘了什么事情,根本沒想到是選我去武漢的。當聽到說是選我去武漢,我激動得心臟都要跳到喉嚨口了。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孫竹青工作照
我媽聽到是要去馳援武漢的消息, 眼淚頓時在眼眶里打轉了。她勸我能不能別去,說我還年輕,婚還沒結, 萬一感染了,對以后的生活肯定會有影響。本來一聽到科室里有好幾個小伙伴一起去,心里沒有什么緊張的, 覺得應該沒什么危險。可見我媽這么一哭,又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些新聞,說武漢有不少一線的醫生、護士也被感染了。這樣想想,我覺得還是挺危險的。為了不讓媽媽擔心,我還是寬慰她說:“不要緊的,我們都會做好防護的。再說,我的身體素質也挺好的。” 說是這么說,可那天晚上我還是一夜沒睡著,想想馬上要去武漢了, 心里非常激動。
2 月 9 號早上收拾好行李,中午在醫院開了個會,吃完飯,我們就坐大巴前往無錫的碩放機場。蘇州一共去 260 個人,援助的是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我們分成兩個隊,每隊 130 人,各接管一個病區。
到了武漢,24 小時之內我們就要去醫院接收病人。雖說我們都是醫護人員,好像大家覺得我們什么都會,但其實像穿防護服這些,因為之前沒有料到要來武漢,所以也沒有做過充分的培訓。平時,醫院里只有傳染科的同事會穿,像我們科是不用的。防護服里里外外好幾層,要是穿、脫錯了,就會增加感染的概率,所以穿、脫好防護服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時間倉促,我們稍微培訓一下就開始工作了。不過, 這也是一個磨合的過程。后來,大家總結經驗,穿、脫防護服就越來越熟練了。
穿防護服要花半個小時,穿上了就不能脫,脫了就沒用了,既浪費時間,又浪費物資。我們早上都要吃飽喝足,一旦穿上防護服,就不能吃、不能喝。那時候,我們都穿著尿不濕,實際上也用不著。因為穿著那些衣服,雖然是大冬天,還是很悶熱,每天結束工作時全身都濕透了,汗出的多,所以根本沒有小便。那時候,我每天都要和媽媽聯系。我本來就戴近視眼鏡,還要戴護目鏡,加上還要戴三層口罩, 壓得臉上都是勒痕。拍了照片給我媽看,她看了很心疼。除了家人外, 同事也一直很關心我們,看見我們臉上的勒痕,有的說要給我們寄面膜,有的說等回來請我們吃飯。醫院的領導也經常給我們打電話、視頻, 表達對我們的關心。
在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重癥病房的孫竹青
我記得剛到武漢時街上非常冷清,基本上沒有人出來的。平時, 我們除了待在自己房間里不必戴口罩外,只要出去,只要和人接觸,都要戴好 N95 口罩。我們住的賓館和醫院有一段距離,每天上班都是坐班車去醫院。剛到時,可能是水土不服,好多人都腹瀉。因為感染新冠肺炎有個癥狀就是腹瀉,所以當時大家都擔心會不會是感染了?我們昆山去了 5 個醫生、20 個護士,都在同一個病區上班。當時,我們建了個群,遇到困難,大家就在群里相互安慰,相互鼓勵打氣。我們的領隊也跟我們說:你們要是身體不舒服一定要說出來,我們可以安排其他人去上班。你們等身體好了,再去上班。
當時,有一件事我印象非常深刻。有一次,我們缺物資,就聯系昆山醫院。醫院連夜就派車給我們將物資送了過來。他們從凌晨出發, 開了七八個小時趕到武漢。當我們看到蘇 E 車牌號時,感到特別親切。后方對我們的支持真是太給力了!
我還要說說在病房里遇到的幾個印象深刻的病人。有個老阿姨要出院了,我去給她做出院指導。講著講著,她就哭了。因為他們村里只有他們夫妻倆得了這個病,村里人都說這個病是治不好的,還要把周圍人都傳染了,就是出院,也還是有傳染性的。老阿姨特別擔心回到村里會被他們排擠,會被他們指指點點。當時,我感覺挺心酸的。我是正好去給這個病人做出院指導,才了解到這些情況。其實,還有很多像老阿姨這樣的病人,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我安慰老阿姨,說他們村里人可能不太了解這個病,其實這個病跟流感差不多,只要她放平心態,增強一些抵抗力,認真做好防護,就沒有問題。聽我這么一說,老阿姨就放心了。
其實,當時很多病人生活都是能夠自理的,他們最大的問題還是心理上有負擔,所以我們在那邊最大的工作可能就是安慰他們,給他們講這個病其實沒有那么可怕的。
孫竹青與患者合影
病房里還有一個男孩子,只有十六歲,是我們病區最小的一個患者。他們一家三口都得了新冠肺炎,因為爸媽都出院了,只剩下男孩一個人待在醫院里,所以他的情緒很低落,一直躺在床上,不講話,只玩玩手機。他在的病房有三個病人,其他兩個病人會做做運動。我看他情緒一直很低落,就過去安慰他,讓他跟著那兩個病人一起運動運動。
因為常陪他聊天,他的心情慢慢好起來了,后來還寫了封感謝信給我。大家都知道我們是從蘇州過來,冒著生命危險來照顧他們,所以心里都很感激我們。
記得還有一個特別的病人,他是我們的同行,之前也是在一線服務的,后來他也感染了,就送到我們這里來了。一開始,他戴普通的面罩, 脈氧不高,后來就要給他插管。插管之后,在我們的努力下,他是我們病區唯一一個成功把管子拔掉的患者,也是我們感到自豪的一個病例。
蘇州隊在技術方面還是很優秀的。當時有 17 支國家醫療隊接管整個院區,我們負責其中一個病區,我們的康復率始終遙遙領先。
因為人間有真愛
我們總共在武漢待了 52 天,現在回想起來會忍不住哽咽,有好多感人的事至今難忘。當時,不僅是昆山的醫院、政府支持我們,就連全國都是眾志成城,援助抗疫。我記得西藏那邊要給我們寄牦牛肉, 汽車在路上開了七天七夜才趕到武漢。這些后方的支持讓我們很感動。這段經歷是我一輩子難以忘懷的。我的一生可能做不了什么驚天動地的事情, 但是去了一趟武漢,我就覺得很有意義。
我們第二批昆山援鄂醫療隊是一起回來的,先是去蘇州隔離了十四天,結束后就回昆山了。在蘇州隔離的最后一天,我們院的尹院長來蘇州接我們,他舉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我們來了”。當時, 看到尹院長,我很激動,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淚。不過,回到蘇州還沒有回到家的感覺,等到大巴開到昆山江浦路高架時,看到熟悉的路, 我終于找到了回家的感覺。我們先去黨校,一路上,警車替我們開道, 我當時就忍不住向路兩邊的人揮手。到了黨校,所有的親人都在那邊。當看到那些熟悉的面孔時,我心情非常激動,忍不住上去擁抱。我們提前還約好不要哭,可一看到他們,眼淚就不聽話地流出來了。市政府在黨校舉行了歡迎儀式,還給我們頒發了獎牌。
在武漢,我第一時間提交了入黨申請書,應該算是一名入黨積極分子,希望能先成為一名預備黨員,然后再成為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會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雖然我只是一名護士, 但是我們的工作是治病救人,這是一件挺偉大的事情。有了這次經歷, 我會更加珍惜生命,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現在疫情還沒有結束,我想, 我們戰勝疫情不僅是靠藥物,更離不開人間的真愛,因為有愛才能夠去做好這么多事情。
采訪手記
當疫情降臨時,作為新時代的一名年輕醫務工作者,孫竹青心中的愛國情懷油然而生,她第一時間向醫院報了名。當時,去武漢就像上戰場,生死未卜,吉兇難料。孫竹青只有 28 歲,還沒結婚。為此, 她的家人非常擔心,勸她放棄,不要去武漢。但看到處在危難中的武漢同胞,孫竹青還是毫不動搖地堅持自己的選擇,終于成為昆山第二批、江蘇第五批援鄂醫療隊中的光榮一員。
在武漢的 52 個日子里,孫竹青和隊友們互相鼓勵、互相關心、互相幫助,戰勝了一次又一次意想不到的困難。她展示了作為白衣天使的毅力和博愛,并且向組織提交了入黨申請書。“我們戰勝疫情不僅是靠藥物,更離不開人間的真愛,因為有愛才能夠去做好這么多事情。” 采訪結束時,孫竹青告訴我:“有了這次經歷,我會更加珍惜生命, 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
整理:鄧解華
服務熱線: 0512-57559009
母嬰熱線: 0512-57026117
東部新院區:昆山市前進東路566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Copyright ? 2013 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蘇ICP備1401961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