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注定不平凡。2020年注定被銘記。
庚子新春,疫情突襲。全國上下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打響了一場聲勢浩蕩的抗擊新冠疫情的人民戰爭,而醫務工作者則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烽火線上沖鋒陷陣的英勇無畏的戰士。醫院31名白衣戰士肩負著市委市政府的囑托和昆山人民的期盼,用“最美逆行”與“硬核力量”扛起責任與擔當。
2020年5月由昆山市政協文化文史委發起,市衛健委、市文聯、市一醫院等單位聯合組織開展了《逆行天使——昆山市援鄂抗疫醫務人員口述實錄》采訪征集,挖掘昆山逆行英雄們在馳援湖北武漢抗疫一線中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記錄他們生活中的點滴,致敬最美逆行者。
姜秋萍 :組織需要,聽從召喚!
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主管護師
第五批江蘇省援湖北醫療隊
第三批蘇州市援湖北醫療隊
支援單位:武漢市同濟醫院光谷院區
我叫姜秋萍,1989 年 11 月生,昆山人。2010 年畢業于蘇州衛校護理專業,現在是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的一名主管護師,在護理崗位已有十年的工作經歷。
我有一對雙胞胎女兒,今年就要上幼兒園了。我去武漢參加抗擊新冠肺炎時,女兒才 3 歲多。在武漢抗疫的 50 多天時間里,我丈夫中斷了工作,在家帶女兒,我是很感激的。
2020 年 2 月 8 日,我是晚上的班。晚上 9 點左右,我們的工作群里有去武漢的消息,當時說要去 8 名護士。我就打電話給護士長,問她有沒有人報名,還缺不缺人,如需要,我就報名去武漢。當時,劉建芳護士和我在一起,她是要去武漢的,她是黨員,是我們科里的資深護士。劉建芳在電話里告訴護士長,如缺人,秋萍可以上的。護士長說人已滿了,準備第三批去吧。不一會兒,護士長打我電話,說要老、中、青三結合,你就去吧。然后,護士長關切地問我,家里的一對雙胞胎女兒怎么安排。我說院里第一批去武漢時,我就與家里人打過招呼,如果需要去武漢,家里人會支持的。
姜秋萍工作照
科里很快落實了去武漢的護理人員。我打電話告訴丈夫,明天出發去武漢了,你帶好孩子。他接到我的電話感到很突然,雖然之前提起過去武漢的事,心里也有點準備,沒想到突然就要去武漢了。電話里, 他哭了,我也哭了。他說:你放心去好了,我和媽媽會一起帶好孩子的。
第二天一早,我給我爸打電話,說要去武漢了。我爸電話那邊就沒有聲音了,我知道爸爸也很難受。爸爸說沒辦法的,領導安排你去也是相信你,要好好保護自己。時間太急促了,說走就走,家里人根本來不及送行什么的。
2 月 9 日晚,我們昆山第二批援鄂抗疫醫療隊員編入蘇州二隊, 從碩放機場直飛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到武漢天河國際機場時,已經是晚上 9 點左右了。那一天,來自全國各地的6000 多名醫護人員同時到達武漢天河國際機場。我們用了兩個多小時還沒有出機場。這場景給我的直覺是,武漢疫情形勢嚴峻,并不樂觀。
到武漢駐地時,我們睡到床上已是凌晨時分。房間里不能開空調, 又沒有被子,渾身發冷又很累,就這樣迷迷糊糊睡了。第二天早上, 行李到了,開始整理分配物資。然后,領隊帶我們去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熟悉環境,接著培訓,晚上就直接上班,根本沒有時間讓你去考慮恐懼這些問題。我心里想的就是要把事情做好,重要的事情是防護服穿戴練習好。
2月 10 日,蘇州二隊安排昆山醫療隊出7人上崗,其中人民醫院4人,中醫院3人,準備去光谷院區上班。記得排班時,領導問我們呼吸科出誰,大家都不說話。我對領隊說:我上。沒有怕不怕,今天不去,明天還是要去的,我是第一個去的。
當天晚上,光谷院區正式開始收治病人,很多的病人在等待醫治。我是第一批上班的,可又沒去成。我印象很深,我們7 人登上了去光谷醫院的班車。蘇州的領隊問我們:為什么昆山去這么多人?我們說:是蘇州老師安排我們去的。他說,不需要那么多人,去4 個人就可以了。非常感動的是,我們 ICU 的楊潤醫生對我們說:男的先上,女的下來。這樣,我們 3 個女生就留了下來。第二天,我是去接楊潤護士的班, 也是第一個進去的。
楊潤護士幫過我很多。有一次,我跟他一起上班,有一個上呼吸機的病人晚上后半夜消化道大出血,快要不行了。秦霞護士長問楊醫生, 晚上誰護理,楊醫生說秋萍護理。秦霞護士長對楊醫生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項,說這個病人的護理很重要,來不得半點馬虎。楊醫生照顧我, 沒有讓我進危重病房,替我上了那個班,真是好感動。對這個特護的病人,秦霞護士長會安排輪流護理,每個科都會輪一遍,我前后有 4 次特護這位危重病人。
平時,我們也在護理病人,生離死別是常事。但在武漢是不一樣的感受。這位特殊時期收治的危重病人,消化道大出血,嘴里也流著血, 仿佛空氣中都彌漫著病毒。盡管防護服穿戴做到規范了,護理也有些經驗了,上班也正常了,但當危險來臨的時候就是怕,真的很害怕。
當病人出現消化道大出血時,蘇大醫學院消化科的主任緊急搶救,控制住了病人的大出血。當病人出現腎衰的時候,血透室的老師把病人的血液控制住了。在我們護理的 40 多天時間里,這位大出血的病人, 一直處于昏迷狀態。3月 29 日,當準備把她轉院送去中法醫院時,我們苦苦守護的病人竟奇跡般地醒了,盡管講不出話來,但她的眼神中閃出了感激之情。我們蘇州二隊的領隊郭隊長還特地錄制了這個難忘的瞬間,真的很感動。40 多天來的辛勤付出,以這樣的方式得到了最大的安慰。
在我們護理的病區,總共有 52 個病人,大都是不能自理的老人和15 個左右癱瘓的重癥病人。在對這些病人的護理中,我們扮演了護士、護工、家屬 3 個不同的角色。要給他們掛水、打針、拖地板、喂飯、擦身、換尿片、倒水、送飯、換床單,有時還跟他們聊聊天。跟他們聊天也是一門技術活,比較累,老人講的都是武漢方言,完全聽不懂。如有什么需求,我們會向隔壁病床的阿姨請求做翻譯。我護理的一個 老太太拉著我的手說:救救我,我要活。我當場就哭了。我說:我們都會救你的,你會好好的。老太太不斷地說:謝謝護士,謝謝這些妹妹。隔壁病床的一個阿姨就說:你們這些護士真的是太好了,比她的子女都好。
在病區主要是護工需求量大,打水是最基本的活。換床單被套是力氣活。我們穿著厚厚的防護服,換兩個病床, 防護服就濕了,面罩上全是霧氣匯成水滴下來。
在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的姜秋萍
其實,在我們身上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焦慮的狀態,尤其是上后半夜的班。前半夜是完全睡不著的,我們一般的狀態就是這樣子。如果是凌晨一點到五點的班,基本上前半夜是睡不著的,就想著防護服怎么穿,穿得怎么到位, 怎樣護理好病人。我們呼吸科有 6 個小姐妹,建了一個小群,在群里就一直聊天,哪怕是一點點小事情也會聊,既然來了就不去想那么多了。
我克服焦慮的一個方法就是吃,什么都吃。由于后期的后勤服務得到了保障,全國各地支援武漢的物資源源不斷送到各個院區,水果和各色各樣的小零食時有分配,同時伙食也得到了較好的改善。以前, 我從來不吃蛋黃的,現在連蛋黃都吃掉了,從來不考慮什么減肥,就這樣硬是把焦慮“吃掉了”。還有一個減壓的方法就是跟我丈夫聊天, 只要我空下來就聊。我去武漢后,他停下了銷售工作,在家帶孩子,一般到吃飯的點會陪著我吃飯,邊吃飯邊跟他聊天。有時,他還會錄一段雙胞胎女兒的視頻給我看。小孩子還不懂,但會說“媽媽加油、中國加油”??吹脚畠?,我真的很開心,也很想念她們。
3 月 17號,方艙醫院已開始清零,第一批醫護人員接到了返程的通知,而我們沒有任何要撤離的跡象,等來的消息是上級要求同濟光谷院區最后一個撤。那天,我哭了,感到歸程遙遙無期,沒有盼頭。我們 6 個姐妹在這段時間里真的很焦慮,太痛苦了,晚上吃藥都睡不著覺。
在這種狀態下,我們的醫護人員也是作了犧牲準備的。3 月 29 日, 在接到撤離通知整理物資時,我們在酒店的庫房里發現了一臺全新的呼吸機。我們問老師怎么會有一臺呼吸機。老師說:這是我從蘇州專門帶到武漢,作最壞打算用的,是為我們準備的。有一位醫生在工作群里說:失敗了,明年給我們獻菊花;成功了,明年我們一起看櫻花。還有的醫護人員在赴武漢之前就把銀行卡交給了家里人,都是做好犧牲準備來的。
3 月 29 日,光谷院區開始清艙,最后一個病人轉到了中法醫院。終于盼來了返程的消息。3 月 31 日,我們拿到了回蘇州的機票,心里的不安終于落地了。我們6 個小姐妹商量著,馬上就要離開武漢了,我們不哭,要哭回到昆山去哭。在蘇州隔離了14 天后,其他地方醫院的專車一批一批把醫護人員接回去了。我們盼啊,望啊,怎么我們的車子還沒來接。沒多時,當我們看到虞院長舉著“昆山”的牌子來接我們回家時,我們所有的人都擁上去哭了,就像孩子一樣終于等到家里人來接我們了。一片哭聲,宣泄了所有人在武漢期間所有的恐懼和焦慮。
在昆山黨校,我女兒也來現場接我了。當時,我戴著帽子、口罩,大寶認出我來了,喊了一聲“媽媽”。當我摘下帽子時,小寶認出來了,叫了聲“媽媽”。太想家了,我現在終于可以回家團聚了。
在武漢一線,我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并用我的實際行動, 接受黨組織對我的考驗,以早日實現我心中的愿望。不管將來發生什么事情,組織上需要我去做的,我都會服從命令、聽從召喚,把所積累的經驗毫無保留地應用到工作中去。
采訪手記
采訪中,我不忍心打斷姜秋萍的講述,很難想象一對雙胞胎女兒的媽媽,遠離家鄉,在抗疫前線面對恐懼、害怕、焦慮,竟是如此的堅強。她說:我們也是作了犧牲準備的。接到最后一批撤離通知,在酒店的庫房里整理物資時,發現了一臺全新的呼吸機。帶隊老師說:這是從蘇州專門帶到武漢,作最壞打算用的,是為我們準備的。“失敗了,明年給我們獻菊花;成功了,明年我們一起看櫻花。”這是一種真切的感情流露!
整理:戴學龍
服務熱線: 0512-57559009
母嬰熱線: 0512-57026117
東部新院區:昆山市前進東路566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Copyright ? 2013 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蘇ICP備1401961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