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質疏松癥是老年人才生的疾病
骨質疏松癥并非只有老年人才發生。通常骨質疏松癥可分為以下幾類:(1)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如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等。(2)繼發于許多其他疾病之后發生的骨質疏松,稱之為繼發性骨質疏松癥:如甲亢性骨質疏松癥、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等。(3)特發性骨質疏松癥:原因不明的青壯年骨質及婦女妊娠所致骨質疏松癥等。除老年性骨質疏松癥只發生于老年人外,其他類型的骨質疏松可發生在各年齡層的人群中。
2、靠自我感覺發現骨質疏松癥
許多人以為感覺良好,骨頭不疼不癢的,就不會患骨質疏松癥。錯了,發現骨質疏松癥不能靠自我感覺。因為,大多數的骨質疏松癥病人在初期至中期都不出現異常感覺或感覺不明顯。當發覺自己腰背痛或骨折時再去診治已為時過晚,此病的早期診斷依靠DEXA及定量CT檢查。病程十年以上,可以通過X光拍片檢查確認,所以建議老年人或有其他骨質疏松癥易患因素的人都應該進行一次這些方面的檢查。
3、補鈣就可以防止和治療骨質疏松癥
許多人誤以為骨質疏松就是缺鈣,而多吃含鈣豐富的食品或鈣制劑就能補鈣。他們不了解鈣被人體吸收和利用,有其他條件。它們是:1、維生素D的參與。維生素D活化后可以使腸子上表達更多的腸鈣蛋白,腸鈣蛋白是一種鈣通道,有了它,吃進去的鈣才能被吸收進血液中。有人稱維生素D是打開鈣代謝大門的一把金鑰匙,沒有它參與,人體對膳食中鈣的吸收還達不到10%。2、長期吸煙、長期飲用咖啡或茶或過量飲酒者,會影響鈣的吸收與利用。3、長期服用可的松類激素或甲狀腺素者,也會妨礙鈣的吸收與利用。4、患有慢性胃腸道疾病者,鈣的吸收會減少。所以說有磚瓦不等于有房子,即使所補的鈣劑能被吸收入血中,不能有效地沉著于骨組織中,還是要從尿中排出體外,也不能有效治療骨質疏松癥。維護骨骼健康還需要補充許多其他物質如維生素、鎂、磷和鋅等,鍛煉身體也很重要。研究證明,每天鍛煉有助于增強骨質,但是如果每天攝取的鈣過少,那么鍛煉也無益于骨骼。研究還證明,攝取大量鈣的人而不鍛煉,也不會形成骨質,兩者缺一不可。衛生專家認為,每天鍛煉30分鐘左右,每周堅持鍛煉5天,就足以保持骨骼健康。走步、跑步和舉重對于強壯骨骼來說比游泳、騎自行車更有效。因此,對骨質疏松癥必須采取綜合療法,而且必要時應在醫生指導下,應用維生素D制劑、降鈣素、骨吸收抑制劑以及絕經期婦女雌激素的合理使用,切不可誤以為這是一種小毛病而掉以輕心。
4、多吃鈣劑可以引起骨的脆性增加而易發生骨折
骨組成成份分為骨基質和骨礦質。骨基質的主要成分(90%左右)為膠原,這些膠原相互交織形成立體構架,就象鋼筋混凝土塊中的鋼筋網絡一樣。而骨礦質主要成分是羥基磷灰石結晶(鈣∶磷為10:6)和無定形的膠體磷酸鈣,它們沿著膠原有秩序地沉積下來,就象水泥和砂石構成的混凝土填充鋼筋網絡構架一樣。這樣就形成了一種“結實”的有形體“骨”。所以雖然鈣是骨骼的基本成份之一,但鈣在骨骼中并非無序地堆積在一起,鈣被吸收入血中后還需要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與多種其他物質相結合才能沉著到骨頭中。因此多吃鈣劑是不會引起骨的脆性增加的。相反,缺鈣常是導致骨質疏松,進而引起骨折風險增高的重要因素。
5、多吃鈣劑會引起膽結石
膽結石有膽固醇結石和膽色素結石,其主要成分是膽固醇和膽鹽化合物,并非是鈣。據科學家研究,膽結石的形成有十大誘因:(1)經常喜歡吃高糖、高膽固醇、高脂肪飲食。(2)患膽道寄生蟲病者,如蛔蟲、肝吸蟲病等。(3)女性激素增高者。(4)肥胖及體力活動減少者。(5)膽囊及膽道感染者。(6)身患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腎炎、甲狀腺功能低下、溶血性疾病等。(7)長期服降血脂藥物:如安妥明、煙酸。(8)情緒:長期精神緊張、抑郁。(9)遺傳。(10)手術:如迷走神經切斷術,破壞了膽囊的排空功能;小腸遠端廣泛切除術,引起膽鹽的肝—腸循環障礙等。有規律的進食(一日三餐)是預防膽結石的最好辦法,因為在禁食時膽囊中充滿了膽汁,膽囊粘膜吸收水分使膽汁變濃,此時膽固醇/卵磷脂大泡容易形成膽汁的粘稠度亦增加,終于形成膽泥。如果進食,當食物進入十二指腸時,反應性地分泌膽囊收縮激素,使膽囊收縮,這時大量的粘稠和含水量有膽泥的膽汁被排出到達腸內。因此可以防止膽結石的形成。日本學者提出“酸堿平衡”學說,即血液和組織中的pH值為酸性時,膽結石容易形成。pH為堿性時,膽結石容易被溶解。由于鈣影響血液的酸堿性,缺鈣時血液偏酸性,易形成結石:補鈣可使血液偏堿性,有利于抑制膽結石形成。我國營養學和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表明,目前我國多數居民從飲食中攝取的鈣尚處于機體需要量的下限甚至低于下限,這其中包括那些膽結石患者。因此膽結石的人只有高膽固醇的東西不能吃,膽結石病人需要補充鈣。
服務熱線: 0512-57559009
母嬰熱線: 0512-57026117
東部新院區:昆山市前進東路566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Copyright ? 2013 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蘇ICP備1401961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