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第一排左三為作者錢國昌
醫院新址搬遷后,組織退休人員集體參觀,我來到了我的娘家科室——放射科,只見寬敞的區域內一臺臺嶄新的X光機、CT機、MR機,甚至還有PET-CT機,直線加速腫瘤治療機……我感到非常自豪,放在往常,真是連想都不敢想。趁這次醫院百年紀念征文,想一吐為快,與廣大新老同事們和市民們進行交流。
1988年,我初進醫院放射科工作,那時科室人員共八位:陳謀正主任、司羅英主任、嚴俊醫師、沈季瑛醫師、傅蓉蓉醫師、劉國強醫師、吳炫技術員、任長海技術員。機器共三臺,一臺是陳主任轉業時從南京帶來的ZOOMA美國產的拍片機,一臺是國產250MA胃腸機、一臺是50MA門診透視機。
八九個人加上三臺老舊機器,擁擠在100余平方米的舊房子里。由于當時透視、胃腸檢查及洗片均在暗房內進行,故放射科是名副其實的“黑”科室。那時拍片所用膠片十分短缺、對門診醫生是每月發票限額供應,因此曾發生個別醫生 “偷”票的美談。雖然當時工作條件較差,但是在陳主任的帶領下,科室積極開展了新技術新項目的探索和研究,如副鼻竇、乳突特殊位置攝片,斷層攝片,發泡片應用于上消化道檢查診斷早期胃癌等,獲得蘇州地區同道好評。
90年,我和惠華醫生先后在上海中山醫院進修介入放射,回來后因陋就簡改裝了X線機,迅速開展了肝、肺、胃等各種腫瘤的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療。并與市血防站合作,開展了晚期血吸蟲性巨脾栓塞治療的科研項目,獲得1992年度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走在全省縣級醫院放射科的前列。
90年代中后期,隨著社會的變革發展,醫院放射科設備也隨之獲得更新。首先醫院下決心通過銀行貸款數十萬元,配置了匈牙利產、帶電視的750MA的X光機,從此胃腸檢查時擺脫了黑暗,極大地改善了工作環境。我們也充分發揮了新機器的功能,不斷刷新胃腸日檢記錄,最高日檢達50人次,檢查能力大大的提高了。
1991年,醫院新增添了美國產GE8800CT機(二手),讓X線檢查又上了新臺階。接著又增添了德國產西門子CT機。到了2000年,醫院增添了美國產GE螺旋CT機,這在當時是省內最先進的CT機,開啟了CT血管造影等先進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診斷正確率。后來增了多排螺旋CT機。同時先后購置了各型MR機,從早期的半廂式二手機到0.35T的低場機到1.5T直至3.0T的高場機,真正地完成了跳躍式更新。這些放射設置的更新,也促進了醫務人員的技術提升,為臨床診療診治提供了更加精密、準確、有效的診斷依據,提升了醫院的診療技術水平、學科發展,為當地市民的健康服務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隨著自動洗片機的使用,放射科最后一塊陰暗角落--暗室也消失了,從此“黑”科室的惡名遠遠的拋到了太平洋深處。
圖像數字化、互聯網的使用,無疑是放射科發展的革命性創舉,影像學診斷走出了醫院大門,疑難病例可向上級醫院請求會診,也可指導鄉鎮醫院工作,甚至遠隔萬水千山也沒有影響,如我院對口支援的新疆阿圖什市醫院,雖遠達數千公里,但通過網絡,可輕松實時地看到他們醫院的相關圖像,進行病例討論,為援疆發揮放射科的作用,通過上下醫院密切聯系,也促進了我們科室技術及診斷水平進一步快速提高。
100年時光匆匆過,醫院始終走在守護生命的前列。在這特殊的日子里,我作為放射科的一名退休醫生,祝愿醫院蓬勃發展,傳承創新,書寫健康華章;始終為民服務,傳承醫者仁心,為更多患者帶去福音,為社會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服務熱線: 0512-57559009
母嬰熱線: 0512-57026117
東部新院區:昆山市前進東路566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Copyright ? 2013 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蘇ICP備1401961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