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點,廣仁院區(qū)的昆山核酸檢測基地燈火通明,隔著厚厚的玻璃門,依稀可見王建軍用極小的槍頭小心翼翼地進行核酸提取......他沒有超能力,也沒有鋼鐵之軀,只有著扎實的專業(yè)知識,一顆執(zhí)著于救死扶傷的心。他,就是夜空中最亮的那顆星,用仁愛之心點亮夜空!
堅持學習,業(yè)務水平追求精益求精
自2012年參加工作以來,王建軍從未停止學習新知識的步伐。他樂于向師長學習,取長補短,完善自我;他勤學苦練,將檢驗科幾十臺設備儀器的設計原理、操作規(guī)程爛熟于心,做好設備儀器的清潔、保養(yǎng)、調試、校準,提高效率。他說:“只有一絲不茍,訓練好扎實的業(yè)務能力,才能準確、及時地提供檢驗數(shù)據,給臨床治療提供科學依據!”他刻苦認真的精神,也帶動科室的同事共同學習新技能,正確使用新設備,將試劑成本高、檢測頻率不高的檢驗項目進行外部合作,既方便了患者就近檢驗,又降低了成本,真正做到了服務一方百姓,造福一方百姓。
踏實肯干,熱情服務“一針見血”
檢驗科是醫(yī)院的重要服務窗口,為患者抽血、取樣本是最日常的工作。王建軍說:“有時遇到害怕不配合的病人,那就耐心引導和安慰,有時會遇到老年人,靜脈很細,彈性不佳,脆度增加,那就要摸準靜脈,膽大心細……”。正因他的換位思考、用心服務,被同事和病人們稱為“一針見血”標兵。
臨危受命,考驗不斷卻不負所托
2020年年末,昆山市核酸檢測基地正式開始籌建。王建軍,臨危受命擔任基地實驗室負責人,他參與制定實驗室工作的規(guī)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完成各種工作項目資質認定。2021年2月22日,基地正式投入運行,2月24日起正式接收來自昆山各個采集點的核酸標本。
自2021年7月20日本輪疫情以來,盛夏酷暑,核酸基地工作人員三班倒,連續(xù)工作8小時。7月21日,王建軍接上級通知,有一大批核酸檢測需要昆山市核酸基地緊急接收并盡快出具報告。王建軍深感壓力大、擔子重,但他來不及多想,便立刻部署,他 “全副武裝”帶領基地同事們一起進行接收標本、核對錄入、提取核酸、標本擴增等工作,當天他一個人就連續(xù)工作了20幾個小時,每位工作人員也都緊跟而上,最終順利完成任務。7月底,王建軍因為膝蓋疼痛加劇,需靠佩戴護膝才能勉強走路,同事們勸他去做專科治療,他卻說:“這邊工作我最熟悉!我這老毛病,藥都帶了,吃點藥,貼貼膏藥,不礙事的!”。
“爸爸,你再不陪我玩,我就長大了!”
王建軍的日常工作已經很忙,但他還主持和參與了多個國家級、江蘇省及蘇州市的課題研究,共發(fā)表了10余篇論文,他陪伴家人及孩子的時間自然少之又少。尤其是本輪疫情發(fā)生以來,有時凌晨一兩點回家,兒子已經熟睡,有時清晨五六點匆忙出門,兒子還沒有醒來。6歲的孩子太想念爸爸,纏著媽媽跟爸爸打視頻電話,“爸爸,你什么時候才能回來?你再不陪我玩,我就長大了!”王建軍,此時再也控制不住,任眼淚奪眶而出......
“在一線抗疫,正是職責所在”
進退之間,考驗的是擔當,折射的是使命。身為一名醫(yī)務工作者,身為一名共產黨員,在抗疫一線奮戰(zhàn),正是職責所在。(文/湯夢香)
服務熱線: 0512-57559009
母嬰熱線: 0512-57026117
東部新院區(qū):昆山市前進東路566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Copyright ? 2013 昆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蘇ICP備14019617號